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尼古丁能延寿?中科院团队:是真的!补充18个月,端粒延...

[复制链接]
69伙伴 发表于 2023-3-10 13:11:2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Nicotine rebalances NAD+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-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
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467-023-36543-8

尼古丁能延寿?中科院团队:是真的!补充18个月,端粒延长200%
中国科学院 尼古丁降低死亡率


尼古丁是香烟的主要成分之一,它不仅能让人上瘾,还会诱发各种疾病,是影响人类健康的“万恶之源”,不少人对它敬而远之。
但最近,中科院研究团队在《Nature》子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,颠覆了这一观点,揭示了尼古丁正向的一面,他们发现低浓度的尼古丁发挥了超乎想象的积极作用,不仅能降低死亡率,还能延长端粒,改善认知、代谢等老化标识[1]。


01 尼古丁强势“逆袭”,延长端粒200%
研究人员选择了48只刚出生的小鼠,平均分为两组,往其中一组小鼠的饮用水中添加2μg/ml的尼古丁,持续喂养18个月。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小鼠,尼古丁组的小鼠毛发亮丽,四肢更加有力,活动量也明显更多。
更可喜的是,小鼠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提升。数据显示,从10个月(约为人类中年)开始,两组小鼠的存活率开始出现差距,到第16个月(约为人类老年开端),差距相当明显,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仅为54%,而尼古丁组还有91%的小鼠存活。
这一结果让研究人员感到异常兴奋。为了进一步证实其抗老作用,他们测量了被称为“生命时钟”端粒长度。结果发现心脏、肝脏、肌肉等组织的端粒均出现了延长,肌肉的端粒延长幅度甚至超过200%。


此外,研究人员还发现尼古丁缓解了老化导致的高糖代谢,认知障碍和焦虑等问题。种种迹象表明,尼古丁的确能干预机体的老化进程。
02 揭秘尼古丁背后机制,离应用还有多远?
对于尼古丁的抗老表现,研究人员从分子机制的角度作出了合理的解释:尼古丁通过激活NAMPT酶,促进细胞来合成辅酶I分子,提升其水平,进而激活下游的长寿蛋白sirtuins,发挥增寿作用。
像尼古丁这样,通过激活NAMPT间接提升辅酶I分子水平的技术还尚未成熟,要想真正落地应用,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。


但在延长端粒,提升辅酶I分子水平上,日本科学家早已发现了另一类成熟的技术:利用“赛乐瑞”类分子剂来直接补充辅酶I分子,这一技术已经得到了中、美、日等多国的临床验证。
溯源此类技术,发现最早来自哈佛的生物学家大卫。大卫发现老龄哺乳动物在喂食“赛乐瑞”分子3个月后,体内辅酶I水平有所上升,端粒等老化指标出现改善,身体机能的衰退速度下降,其结果发表于《Cell》上。
后美贝勒医学院,日本东京大学等顶级学府也参与了相关研究,发现老龄志愿者在这一分子的干预下,呈现出积极的作用,如肌肉耐力提升,步行速度加快等。
科研背书之下,“赛乐瑞”很快走出实验室,迅速落地,利用京东等渠道辐射至国内市场,在高净值人群中颇为流行。翻阅相关评论区,不少人反馈“浑身有劲”、“一觉睡到天亮”、“运动表现佳”,似乎印证了此前的科研成果,

无论是尼古丁等前沿的抑衰研究,还是成熟的分子剂市场,都证明了一点,人类正在为攻克衰老这一难题而不懈努力。
03 香烟虽有尼古丁,但吸烟并不能延寿
看到这项研究,很多人武断地认为吸烟有助于延年益寿,其实这是错误的。“抛开剂量谈毒性,都是耍流氓”。雄黄低剂量下是中药,而高剂量就会变成毒药。
尼古丁同样如此,在10 ng/ml以下,尼古丁能促进细胞产生更多的辅酶I分子,但当浓度超过100 ng/ml时,尼古丁带来的益处就会完全消失,害处会占据上风[2]。


实验中采取的是2μg/ml,并且是通过饮用水摄入的,实际进入血液的浓度仅为0.25 ng/ml。
而吸烟时,尼古丁通过小气道和肺泡吸收,仅需7s就能到达大脑[3],其浓度高达100ng/ml,是实验剂量的400倍。
这就意味着香烟中的尼古丁并不会带来益处。反而是香烟中的焦油等物质,会对身体造成损害。如果试图通过吸烟获得尼古丁的抗衰效果,只会得不偿失。
只能说:快乐和健康不可兼得。
参考文献:
[1] Yang, L., Shen, J., Liu, C., Kuang, Z., Tang, Y., Qian, Z., ... & Li, X. (2023). Nicotine rebalances NAD+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-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. Nature Communications, 14(1), 900.
[2] Centner, A. M., Bhide, P. G., & Salazar, G. (2020). Nicotine in senescence and atherosclerosis. Cells, 9(4), 1035.
[3] Benowitz, N. L. (2009). Pharmacology of nicotine: addiction, smoking-induced disease, and therapeutics.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, 49, 57-71.
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12682321




临时交流 ⇨点我留言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均为其他媒体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为信息转存。 行首地址为剪报来源!信息内容真实可靠性,需要用户自行理解。本站无法为您承担任何责任!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Other media.WGPro.CoM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
【附件·直下】非必要·勿注册

网格·联系我们 ( 京ICP备16001788号|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60号 ) | 网站地图 | 2012- WGPro.CoM |

GMT+8, 2024-3-29 15:55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